中國視聽網服務熱線:400-6789-360
專業(yè)視聽行業(yè)門戶網站 | 免費注冊 | 會員登錄 | 繁體中文版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3G | RSS | 聯系我們 | 網站地圖
中國視聽網(m.bfsiu021.cn) > 行業(yè)資訊 > 視聽信息(其它) > 國際博物館協會:以現代方式展示文化遺產
國際博物館協會:以現代方式展示文化遺產
更新時間:2014-1-16 13:50:16 編輯:藍天 文章來源:中國視聽網 調整文字大小:【

  每當有人拋出一個可以免費查閱或下載藝術作品的網站時,大家都如獲至寶地存起來,而事實上,你發(fā)現這個收藏夾里的寶藏對你而言是一座無法開墾的金山。如果技術僅僅意味著將藏品照片上傳,那它永遠與藝術隔著千山萬水。

  點開Google藝術計劃,H目錄下,湖南省博物館。2013年3月21日開始,在這里可以無微不至地欣賞50件中國文物,其中包括了馬王堆T形帛畫、商代銅象尊等國寶,這是中國大陸第一家登陸Google藝術計劃的公立博物館致以全球藝術愛好者的誠意。

  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館日,2013年的主題是“博物館(記憶+創(chuàng)造力)=社會變革”。國際博物館協會建議全球博物館“以現代方式展示文化遺產”:借助新媒體,讓博物館駛入公眾交流與互動的軌道,擺脫以往古板守舊的形象。

  藝術品數字化,以新媒體方式與觀眾互動,這也是近年來全世界博物館努力在做的事。對博物館而言,數字化與新媒體技術(數字展示)的運用首先和商業(yè)無關,它是影響力的延伸,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到藝術,分享人類在視覺開發(fā)上最經典或最前沿的成果。

  在全世界范圍內,影響最廣的有如羅浮宮在線虛擬參觀、大英博物館網站、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網站、Google藝術計劃、Your Paintings等,將博物館資源在網絡世界整合起來。

  目前國內的博物館數字化,似乎大都還在貼小部分展品照片上網的低技術階段。

  2012年6月,湖南省博物館開始為期三年的閉館整修,此前在烈日下大排長隊見辛追夫人最后一面的參觀者并不是這家博物館最后的游客。實體館關閉3個月后,湖南省博物館開通了數字展廳,展出內容包括“馬王堆漢墓陳列”、“湖南名窯陶瓷陳列”、“湖南商周青銅器陳列”、“湖南十大考古新發(fā)現陳列”四個展廳,共計330件(組)展品。

  湖南省博物館的科研人員劉宇馳說:“我們的虛擬展廳花了很長時間進行全景式拍攝,然后再制作,雖然過程慢,但精度和準確度都更高。”這做法在國內博物館中本已屬誠意之舉,2013年3月21日,湖南省博物館又更進一步,入駐Google藝術計劃,成為第一個登陸該計劃的中國大陸公立博物館

  “截至目前,這一計劃吸引了超過40個國家的200多家博物館加入,收錄了超過4萬件藝術精品。全球各地有超過30萬人在線建立個人博物館,超過350萬用戶通過Google+關注藝術計劃。”Google藝術計劃項目負責人Amit Sood對《新周刊》說。

  上線兩年來,Google藝術計劃成為全球共享藝術品的最重要據點,這不僅因為Amit Sood和他的團隊是一心熱愛藝術的發(fā)燒友,更因為他們背后有Google的技術支持,Picasa、App Engine和街景等Google產品技術是Google藝術計劃不同于其他的秘密。

  在中國,登記在冊的博物館超過3000家,“博物館數字化推廣論壇”也辦了十一屆。目前國內的博物館數字化,似乎大都還在貼小部分展品照片上網的低技術階段。不管是國博、上博還是南博,用復旦大學文博系教授陸建松的話說,上傳的展品都是“掰著手指頭就能夠數清”。

  另一方面,廣東省博物館啟用微信公眾賬號,推出微信導覽服務。在此之前,蘇州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早已推出了導覽App,而注冊官方微博已似乎是大多數博物館的標準動作。這些做法都將博物館推到觀眾面前,使雙方有了更加平等的互動,但是你想暢游博物館還是得親自走一趟。

  大部分博物館和美術館似乎仍傾向于創(chuàng)建自己的平臺,以防自家館藏不經許可便任人取用。

  全世界的博物館推行數字展示,第一個吃螃蟹的是羅浮宮。2004年7月,羅浮宮把3.5萬件館藏和超過13萬幅庫藏放在網站上,提供3D虛擬參觀服務。運營9年來,上網逛羅浮宮的觀眾已與去巴黎參觀羅浮宮的觀眾數量相當。

  藏品數字化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而成為了博物館必做的事之一,這也是現代社會藝術突破時空限制的努力。早在4年前,史密森博物學院網站的年訪問量就超過1.88億人次;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幾乎將館藏的所有藏品圖片都上傳至網站,誓要打造互聯網上的藝術殿堂;2011年,耶魯大學成為第一個加入藝術品數字化浪潮的常春藤名校,公開了校博物館收藏的25萬個藝術品圖像;同年,美國梅尼爾收藏博物館與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合作,將藝術家檔案數字化并公開;洛杉磯藝術博物館的App“artmuseum”,介紹了博物館館藏的2000件藝術品;泰特現代美術館為了將所有館藏放在官方網站上已經忙碌了5年還沒有完成,單是上傳特納的3.7萬張繪畫就還至少需要4年。

  在英國,英國廣播公司(BBC)與英國圖像目錄基金會(Public Catalogue Foundation)合作,推出了網上藝術博物館Your Paintings。這個網站展示了全英21萬張油畫、丙烯畫和蛋彩畫,它們來自英國各地的博物館、畫廊、大學、議會、法庭和醫(yī)院等,如藏在醫(yī)院里的保羅·委羅內塞、市政廳墻上的威廉·赫加斯、碉堡里的惠斯勒。如不是有Your Paintings,普通觀眾根本無法跑遍英倫三島遍賞這些杰作。

  版權始終是博物館數字化的一個陰影。英國國家肖像美術館網站上的3300幅圖片,曾被下載后上傳到了維基百科,引發(fā)了美術館和維基百科的一場官司。盡管Google藝術計劃明確表示,它有軟件可以保障網站上的圖不被輕易下載,而且展示的藝術品的高分辨率圖片所有權歸博物館所有,但仍有人指責它將藝術品大舉數字化,是在觸碰版權保護的底線。

  很多博物館因為版權問題而遲疑,尤其是中國大陸,目前僅有一家公立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和一家藝術機構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加入Google藝術計劃,此外還有臺北故宮,香港藝術館和文化博物館。大部分博物館和美術館似乎仍傾向于創(chuàng)建自己的平臺,以防自家館藏不經許可便任人取用。

  越是容易看到藝術品的影像,你越會產生強烈的與它面對面的渴望。

  在現實中的羅浮宮,你需要在蒙娜麗莎的外圍等上數十分鐘,才可湊近那發(fā)黃的小畫片刻,而大陸藝術愛好者欣賞某些國寶只能去臺北,臺北故宮似乎永遠也無法放心讓藏品來大陸展出。

  虛擬博物館在此時發(fā)揮效用:攢動的人潮沒有了,距離沒有了,推到眼前的只有高度還原的展廳景觀和70億像素無限細膩的細節(jié)和質感。

  而且博物館雖然有豐富的館藏和長期陳列展,但因為空間有限,并不會將所有作品都展示在展廳里,藏品的命運無非是“收集—入庫—有限展出”。在數字展廳,你可以看到在展館里都難得一見的藝術品。

  同時,數字化也是對藏品的搶救與保藏,很多年深日久的藏品面臨損毀,數字化保留了它最鮮亮的一面,使其免受歲月侵蝕。

  數字博物館除了擴大影響力,還可省錢,英國密德薩斯大學關閉室內設計與建筑博物館并開通網站版,就是為了節(jié)省開支。

  當你可以在互聯網上輕松瀏覽博物館的精美館藏,還需要去博物館看原作嗎?實際上,越是容易看到藝術品的影像,你越會產生強烈的與它面對面的渴望。

  “我們創(chuàng)建Google藝術計劃,并非為了取代參觀博物館。相反,我們期望這一藝術項目能夠鼓勵更多人以新的方式參與藝術互動,并最終促使他們走進真正的博物館去探索藝術珍藏。我們希望通過新技術來體現藝術品,技術能夠幫助我們更多的人接觸到藝術!盇mit Sood說。

  美國互聯網調查機構“皮尤網絡與美國生活項目”(Pew Internet & American Life Project)進行的調查展示了1258家藝術機構如何看待自己與互聯網的關系:86%的機構表示正在或將在網上推出更多的活動。但是他們中的很多人并不了解技術有什么用,只有39%認為自己“正在利用新技術”,而擁有專業(yè)技術人員的機構只有36%。

  每當有人拋出一個可以免費查閱或下載藝術作品的網站時,大家都如獲至寶地存起來,而事實上,你發(fā)現這個收藏夾里的寶藏對你而言是一座無法開墾的金山,利用率很低,甚至常常被遺忘。如果技術僅僅意味著將藏品照片上傳,那它永遠與藝術隔著千山萬水。

  技術的作用,在于讓藝術通過互聯網這條管道深入尋常生活,你可以通過網絡查看作品,也可以看視頻、交流觀點、預約參觀、買票、對博物館進行捐贈,甚至在互聯網上上藝術課。

  也有網上博物館如MyPicasso,直接與經濟效益掛鉤。MyPicasso展示了2200多位藝術家的兩萬件的作品,觀眾可下單定制復制品。三個星期左右即可收到一幅精心手繪、與原作無異的高仿畫。

更多相關: 數字展示
 網友評論
 編輯推薦
  • 走進中東,走進迪拜視聽體驗館座談
  • 專訪NEC高層 解構2015全新戰(zhàn)略布局
  • 科技+文化+創(chuàng)意 更簡易展示用戶價值<br>——專訪深圳驕陽數字圖像技術總經理陳陽先生
  • 富可視投影機2013年秋季新品交流會
  • 筑夢▪騰飛▪啟航2015 迪士普2014年員工年會圓滿成功
  • Avid 攜手太平寶迪 S3L-X研討會圓滿成功
  • 走進中東,走進迪拜視聽體驗館座談
  • 博世安防通訊系統(tǒng)2015年度尊貴經銷商會議在臺北舉辦
設為首頁 | 商務信息 | 視聽資訊 | 本站動態(tài) | 關于中國視聽網 | 網站地圖 | 網站RSS | 視聽3G | 友情鏈接
本站網絡實名:中國視聽網[專業(yè)版]  國際域名:m.bfsiu021.cn  版權所有 2004-2015  深圳中投網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郵箱:web@av-china.com 電話:+86-755-33019199(十八線) 傳真:+86-755-33010311

深圳網絡警
察報警平臺
公共信息安
全網絡監(jiān)察
經營性網站
備案信息
不良信息
舉報中心
中國文明網
傳播文明